联想被踢出恒生指数,是什么导致了联想现在的这种境地?
5G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下一次工业革命必然是智能时代和物联网,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5G的基础上,现在只想说让联想滚出中国,如果在5G时代高通还有3G时代的控制力,那对于中国的崛起,中国制造2025就是灾难,损失是数万亿计的!此生绝不用联想!
联想这次的做法的确令所有人失望,5G标准上,几乎所有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企业,中兴,小米,vivo,联发科,宏基等都投票给了华为,只有联想投给了高通,联想和其收购的摩托罗拉至关重要的两票让华为失去了5G信道数据码的制定权,联想跌出恒生指数一点都不可惜。
一天到晚自居商界大佬,一天到晚参加论坛,一天到晚忘乎所以,一天到晚在媒体抛头露面,作为企业之首不是潜心发展企业,只是站在功劳簿上装大佬!你跟任正非差的太多了!你看他在媒体抛头露面吗?
联想走到今天这种境地就一个原因:柳传志把联想当自己的私有物品了,他想把联想一直控制在自己手心里。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倪光南想搞研发,柳传志不支持的根本原因,因为若他支持倪光南搞研发,那他最终将会失去对联想的控制。之所以选择杨元庆接班,就一个原因,那就是杨元庆听话,好控制。一个只有私心的人,联想的结局早就定了。
一家企业如果能入选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它的涨跌将直接影响恒生指数的涨跌,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认可,说明这家企业跟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符合的。同样的,如果被踢出了指数,意味着这家企业已经掉队了,代表不了宏观经济的状况——过去5年里,恒生指数已经攀上了3万点的关口,而联想集团的股价却下滑了56%。
其实,从这几天很热的一个“投票时间”就能看出,联想为什么会被竞争对手越甩越远。5月10日晚间,网上不断出现“联想为什么不给华为投票”、“联想不支持Polar方案”、“因为联想站队高通,最终导致华为以微弱差距输了。”等内容帖子,一时间联想成了众矢之的。
根据腾讯《一线》的报道,事情是这样的,在2016年10月举办的“3GPP RAN1 87次会议”上,对于联想没有投票赞成中国华为的方案,而是把票投给了美国的高通公司,最终高通的LDPC方案成为了未来5G长码的使用标准(联想在短码方案上投票支持了华为)。
5G标准如果能***用中国标准,意味着在未来最重要的5G时代,中国将不必向3G和4G那样受制于人,可以真正掌控这一网络关键技术标准。联想当初作出这样的选择,到底是处于商业上的考量还是别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件事情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联想和华为这两家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真的很不一样。
在1992年的时候,联想的营业收入是17.67亿元,柳传志一时风光无两;而任正非那时候还待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奋战在深圳宝安县蚝业村的破旧的厂房中。当时,华为当时仅有1亿元的销售额,能否存活下去还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和理想相比了。
但是,此后的联想和华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联想电脑2013年的销售量虽然升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PC生产厂商,但是联想其实是大而不强。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走上了“贸工技”的路线,在技术方面实行买买买的策略,并没有非常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
财报显示,在2006年-2015年的10年里,联想累计投入的研发成本只有为44.05亿美元;而华为在2017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为8***亿人民币,一年的研发费用比联想十年的还要多。
已超越华为?联想发布财务数据,位居全球第四,网友呵呵,你怎么看?
联想、华为两个企业,都是中国成功企业的典型代表,都是千亿巨头代表,他们的营收规模都超过了2500亿。
但是在24年时间里,两者业绩对比却发生了惊天大逆转,在24年前,联想实力远超华为,大幅度领先华为,业绩相当于华为17倍,但是在24年之后,两者业绩大反转,华为营收达到联想1.745倍、净利润10倍于联想,超越了联想,这一切为什么?
其实在2015年以前,联想和华为一直是中国最优秀的两家企业,而且在业内人士眼中,联想比华为更优秀,因此联想教父柳传志比华为教父任正非在企业界更有威望。但是在2015年以后华为在手机市场出现了重大突破而联想却因为收购摩托罗拉的失败,而渐渐与华为拉开了差距!
甚至在2015年官方评选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联想仍然力压华为夺得第一,而且联想是多次夺得第一,华为一直是千年老二。
从数据上看,
联想发布的2018财年财报显示营收为454亿美元,同比上涨5.38%!
那么华为的业绩呢?2018年,华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
很很明显的是华为远远高于联想,而连线根本连华为的1/2 都没有达到,何谈超越?
从公司成立情况来看,华为是在1987年成立的,在深证进行注册,目前已经有32年的历史,并且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也是有43岁的年纪!
而联想公司的创办人柳传志,则是40岁的年纪,1984年创办的联想,在北京注册!其实这样一看的话两者的起步其实差不多,年纪也相仿!
标签: 联想第三季度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