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快门速度

ysladmin 8 0

单反什么模式用的安全快门?

所谓的安全快门是在低于这个快门速度下就会容易产生抖动,大概的公式是1/焦距号码数,如果是50毫米的镜头安全快门是1/50s,但是如果低于50的镜头一般都是1/50s左右。但是现在不少镜头和机身都有防抖功能,所以安全快门也会变得更低,例如所谓的四级防抖是指可以在原来的安全快门基础下减四档。最新的佳能R5可以夸张到8级快门,2秒曝光都可以不抖

安全快门是指通常在1/30s或是1/60s ,相机“喀嚓”的瞬间,相机就执行曝光过程。这个时间如果长于1/60s ,便很容易因为手的晃动,而让画面变的很模糊。

拍片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出片模糊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拍摄时的快门速度没有达到安全快门,手的抖动就会直接反映到照片中,导致出现拍虚的情况。简单一点说,安全快门就是通常情况下使出片不模糊的最慢快门的一个边界线,在实际拍片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数值计算,使用某一快门时候,只要出片不模糊,就可以称这一快门速度为安全快门。

安全快门速度-第1张图片-模头数码科技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单反相机,快门速度有多档,从B门到几千分之一秒,相机使用上有多种模式,A、P、手动等,没有什么“安全快门"消防通道,只是使用者在自动iso丶设定iso后可由相机组合(ev)值的相机自设快门速度,待你学会使用相机后,自然会选择使用快门速度了。现在不会可选择A(全自动模式)拍摄。

安全快门,实际上是说保证成像质量的快门速度。它只是一个重要参考。 单反相机拍摄时,曝光量是由光圈和快门组合决定的,在拍摄一些特定的人物或静物时,摄影师喜欢用光圈优先方式保证大光圈来突出主体。如果光线不足,就会拖慢快门速度。 随着快门速度的减慢,拍摄者和相机的移动痕迹就会被记录下来,导致照片模糊。这个速度的临界点就被称为安全快门(速度)。

普通手持拍摄一般是1/15s为极限,微拍或远摄等放大倍率时需要更快的安全快门。

安全快门速度-第2张图片-模头数码科技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安全快门在相机上没有机械上的设置,它只是摄影者判断的一个参考数据。

安全快门也不是僵化的铁律,摄影师的持机姿态,呼吸调节都很重要,有依托拍摄或者上三脚架都会提高照片的成功率。

但是继续降低快门速度,面临的是拍摄主体无规则运动也会被记录下来,因此需要摄影师使用灯光、缩小光圈甚至提高感光度(iso)设置来解决。

安全快门速度-第3张图片-模头数码科技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避免因相机晃动而造成照片模糊,最低快门速度应是多少?

为了避免因相机晃动而造成照片模糊,最低快门速度应该是多少?

这个问题只有大概的答案,没有精确的数据。

造成照片模糊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镜头的晃动,比如对焦镜头的失误,比如被摄主体的快速运动,等等。但是,最为常见的就是由于曝光时间的偏慢和过慢。

就曝光时间的偏慢和过慢而言,就存在一个所谓“最低安全速度”的问题。

第一、脚架拍摄的安全速度。如果是脚架配合快门线的拍摄,只要是被拍主体是相对静止的,对于拍摄速度其实没有什么要求,相机会根据当前光圈和感光度的设置,给出一个合理甚至是精确的曝光时间,反正机位又不会移动,根据相机给出的速度拍摄,结果都是十拿九稳,不必担忧会拍糊和拍虚,当然,由于对焦不对造成的结果,和“本案”无关。

第二、手持拍摄的安全速度。与脚架拍摄相比,手持拍摄时,人的手难免会有动作,有人的动作还会由于手的抖动、连续多余的动作等等,引起一定程度的相机晃动,这就给拍糊拍虚造就了可能。

对于同样的对象和相机,有的手持拍摄的稳定性好,有的稳定性差,这是客观存在。对于“静止”的对象,大部分人的“安全速度”大约在1/80—1/120秒左右;一些人大约在1/60—1/80秒左右;部分人你大约在1/50秒,极少数人甚至可以在1/20—1/30秒都是“安全”的,这个没有通行的标准。

我们看到有的人拍摄舞龙舞狮或舞蹈动作时,结果是虚实相济动感十足,本以为都是脚架拍摄,其实不是,凭借的就是手持功夫。

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果是手持拍摄,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镜头越长造成拍虚拍糊的可能性越大,理由很简单,越长越是容易造成镜头晃动。对付的办法,早就有人总结好了,比如,50的镜头,1/50秒是相对安全的,200的镜头,1/200秒就是相对安全的,余类推。这个说法只是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已,也不必教条式模仿。

第三、快速运动的安全速度。快速运动的主体,这个情况有点复杂,比如行人,比如运动员的动作,比如飞行状态的飞鸟,极端的比如飞行炮弹***等等,各不不同,必须经过自己的实际拍摄进行比较确认,在此基础上,在适当加大一点保险“系数”。

标签: 安全快门速度

上一个红米10x参数

下一个诗馨语